新闻动态

爱读书,找寻精神上的浩瀚故乡

发布日期:2020-04-23 作者:乌鲁木齐职业大学   阅览次数:

  今天是第二十五个“世界读书日”。“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,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。”读书是好事,是美事,是美好的事,也是有意义的事。古往今来,劝读的诗文不胜枚举,兹不赘述。

  唯有书香最醉人。无论古人手捧卷帙,还是今人手持书本,一提起读书,人们也许会想到这个词:书香。时代在变,书籍不仅有香气,还有声有色。比如,国家图书馆近日举行活动邀请读者一起听书。由此,牵扯出广受关注的现实命题,今天我们如何读书?听书算不算读书?是不是只有读纸质书才算读书?

  读屏与读书。读屏时代,呼啸而至。不久前,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,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,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所增长。从手不释卷到手不释机,越来越多的人适应也习惯了用手机看书。应该说,这也是读书。从龟甲到竹简,从帛书到纸张,文字的载体在变,但读书的传统没变,不能说读纸质书是读,数字化阅读就不是读。

  碎片化与系统化。互联网时代,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常见,比如上班乘地铁路上读一会,排队间隙读一会,工作累了拿起手机读一会……有人因此感叹碎片化阅读弊端明显,一是读书时间不完整,二是获取的信息芜杂而无甚营养。这种指陈有道理,但不必完全否定碎片化阅读的意义。欧阳修称,“余平生所作文章,多在‘三上’,乃马上、枕上、厕上也。”见缝插针浏览美文,尽管阅读不够系统,但胜过不阅读。

  功利化与去功利化。当前,有识之士倡导读书去功利化,即别为了读而读,别太急功近利。比如一名小学校长曾坦言:“家长总问我们,阅读有什么效果?从中能让孩子认识多少字,能在考试的阅读题中拿多少分,能对写作文有多大帮助?”为提高学习水平而阅读,自然不如为兴趣而阅读,但是,无论为了“充电”还是为了提高成绩,乃至应考,只要读书终究不是坏事。

  “人心如良苗,得养乃滋长。”读书可滋养心灵,可丰盈精神,可开阔视野,只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,就值得鼓励和激赏。在这种前提下,无论读电子书还是读纸质书,如能从中获益,就无本质差别。

  如果有时间就慢慢品书,如古人所称的“读书切戒在慌忙,涵泳工夫兴味长”;如果工作繁忙,时间紧张,随便翻翻也无妨。鲁迅先生认为:“书在手头,不管它是什么,总要拿来翻一下,或者看一遍序目,或者读几页内容。”换言之,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地读才叫读书,也不一定像大学者那样穷经皓首地研读才叫读书。不以研究为志业的普通人,无须拘泥于严谨而庄严的读书之法。

  此外,社会上有一种声音广为流传,即读书要读经典。林语堂甚至认为不读“中流的书”。读经典是对的,人生短暂,不可能读毕所有的书,把珍贵的时间放在读经典上是对自己负责。但也不必唯经典马首是瞻。著名学者陈平原认为,也要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、小说、散文、戏剧等,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,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作底色,不能读死书、读书死。如此建议,值得一听。

  “如果过了若干年,你半夜醒来发现你很久没有读书了,而且你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话,那么说明你已经堕落了。”无论时代怎么变迁,无论载体怎么变化,该读的书要读,尽量读好书,尽量抽时间读书,挤时间读书。

  有句话说得好,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,而他的阅读史,则成就了精神上的浩瀚故乡。阅读,让我们的精神发育;阅读,让我们更谦卑,也更自信;阅读,让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,“看见”更辽阔的人生天空。热爱阅读吧,朋友。

  (文丨秦川)

  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